狗狗中耳炎是怎么引起的?
耳道疾病是犬猫的常见疾病之一,由于耳道的生理结构,使得耳道极易发炎。 临床上可以分为外耳炎、中耳炎和内耳炎;由于耳部的感染细菌大多由外界侵入,所以常常合并细菌感染。
急性期耳部红肿热痛剧烈,听力下降或消失,常引起病畜烦躁不安,坐立不宁,发出“咕咕”的叫喊声。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发展为慢性,症状减轻但经久不愈。
若炎症波及面神经,可引起舌瘫或咽瘫;炎症扩散至全身,则出现高热、畏寒、厌食等全身症状;个别情况可能出现脑膜炎、脑炎等。 有耳道疾病的动物常有抓耳、搔颈、摇头、甩耳甚至撕咬耳部的现象,此时应及时检查确诊,及时治疗。
1.一般治疗 当怀疑患耳有耳道疾病时,应进行全身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病情。 对于轻度病例,应及时清理外耳道,去除病原微生物滋生的条件。避免洗澡、游泳过程中水进入耳道,防止继发感染;同时应避免外力碰撞患耳,以减少耳道损伤的机会。
对于严重病例应及时治疗,包括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性细菌感染,适当使用镇静剂减少犬的躁动。对于患耳流水或有硬块形成的,可局部用药,如外用滴耳液(碘甘油)进行治疗,每天3次;若耳屎过多形成硬块,可用滴耳油将其浸软后再用消毒棉球轻轻擦洗。 如果耳道分泌物呈黏液样,可以用吸引器充分引出,再用生理盐水彻底清洗。如果伴有中耳感染,除上述处理措施之外,还应全身应用抗感染药物以及营养神经的药物。
2.手术治疗 对怀疑有鼓膜穿孔者,应及时摘除耳道内的耵聍团块或异物以免加重感染,必要时进行耳道造口术。
对顽固病例,尤其是伴有迷路炎、耳海绵炎或骨膜下脓肿的病例,应及时摘除耳道及乳突区的污秽痂皮,并清创创腔,进行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