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寿命是多少公里?
这个数据有点难得到,因为目前对于鱼的记录最多的是年龄(比如野生黄颡鱼记录最长可以达到69岁),而很少测量鱼的活动距离(当然这也和鱼的种类以及研究的难度有关). 其次,不同种类的鱼的活动能力差别非常大,这点从他们的身体形态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同样是在淡水里的草鱼就比鲤鱼更善于跳跃),这也会影响他们极限运动距离的比较。 最后,鱼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所以相同外界温度下不同时间的同种鱼体温度也有差异,而这种温差都会影响游泳速度(高温和高湿都会降低游泳速度,而低温则会增加)。 所以,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鱼能游多远,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来做这样的实验,因此这个问题还无法得到答案。
不过,我们可以借助已有的研究来推测一下。之前有许多学者做过鱼类耐力和游泳能力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是以淡水鱼类为研究对象,测定他们在不同温度、不同盐度下的耐力(持续游泳时间)或者最大游泳速度,并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相关计算。 例如,Kluge等人在研究冷水性鱼类银鲴的耐力和运动能力时发现,这种鱼在8℃时可以在水中持续游动24小时,当水温上升至18℃时,其运动能力会有极大的提高,并且在30分钟内可以游完500米远;而在海水中,当含盐量为30的时候,同样在30分钟内能够游完3000米远。 由此可以发现,鱼类的运动能力和环境因子关系密切,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生理功能来适应周围环境。如果环境突变使鱼类不适应,就有可能发生死亡,这在洄游鱼类身上表现最为明显。 比如,当遇到高温酷暑或数九严寒时,一些洄游性的鱼类由于不能适应,就会在前进过程中停止游泳,“站”在水底,此时它们的肌肉会处于极度紧张状态,通过体内能源物质的无氧酵解来保持体温(这是一种消耗能量但不产生ATP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供能方式,此时细胞膜两侧离子浓度差会降低,从而影响正常渗透压),从而可能耗尽体能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