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寿命为什么那么短?
这个问题,我早在大学做昆虫实验动物的时候就想过了,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证据和理论来解释,感谢各位大佬的答案,让我有机会把这个问题理清楚(虽然可能有些晚) 首先,明确一点,蝴蝶的寿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短!一般来说,我们见到的蝴蝶,都是在它寿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出现的,所谓“飞来即逝”、“生命短暂”,其实是在说它们的卵、幼虫或者蛹时期。而蝴蝶成虫的寿命,其实是很长的,一般有10天左右,有的种类甚至可以活到20多天,也就是可以完成受精,并且产卵。也就是说,在适宜的环境下,蝴蝶是可以繁殖几代的。当然,我们不可能见到成年期的蝴蝶,因为那意味着它们已经找到了配偶,完成了繁衍后代的任务,所以,我们在野外看到的一只孤单的蝴蝶,并不会觉得奇怪,因为很可能几天以后,它就死了——对于雄蝶来说,找到雌蝶交配的概率远远大于自己找不到配偶而死的概率 (图片源自网络) 那有人会问了,既然这么能活,干嘛还要选个短命的形象呢?我想,这大概也是为了适应环境吧。
我们都知道,鸟类、哺乳类的胚胎在发育初期是靠卵黄供给营养的,而昆虫的幼虫也是靠体内储备的营养物质生长发育的,一旦孵化或吐丝结茧,外界的养料便无法进入体内了,昆虫为了延长羽化或破茧后成虫的寿命,必须在发育期(尤其是蛹期)尽可能多的储备营养物质,这样在有限的外界环境中,才能尽可能的长大;相反,鸟类的雏鸟从卵壳里出来就可以爬行,而且能够自己找食物吃,所以一开始并不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多少营养就能存活下来,随着身体的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逐渐增加,为了及时获得补充,就必须不断地飞回亲代那里觅食,从而失去了长期停留在一处的机会,鸟类的寿命一般而言不会很长。 而蝴蝶不一样,它的幼虫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消耗大量营养物质而不会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不然也无法成为食量最大的昆虫),它在羽化成虫之后,不但不必急于寻找食物,反而有许多时间可以用来寻找配偶、繁殖后代,所以,蝴蝶的寿命短并不是因为它需要储备更多的能量,而是由于它不需要那么急着获取外界的能量。
当然,这里说的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并非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