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寿命为什么那么短?

肖馨妍肖馨妍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我早在大学做昆虫实验动物的时候就想过了,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证据和理论来解释,感谢各位大佬的答案,让我有机会把这个问题理清楚(虽然可能有些晚) 首先,明确一点,蝴蝶的寿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短!一般来说,我们见到的蝴蝶,都是在它寿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出现的,所谓“飞来即逝”、“生命短暂”,其实是在说它们的卵、幼虫或者蛹时期。而蝴蝶成虫的寿命,其实是很长的,一般有10天左右,有的种类甚至可以活到20多天,也就是可以完成受精,并且产卵。也就是说,在适宜的环境下,蝴蝶是可以繁殖几代的。当然,我们不可能见到成年期的蝴蝶,因为那意味着它们已经找到了配偶,完成了繁衍后代的任务,所以,我们在野外看到的一只孤单的蝴蝶,并不会觉得奇怪,因为很可能几天以后,它就死了——对于雄蝶来说,找到雌蝶交配的概率远远大于自己找不到配偶而死的概率 (图片源自网络) 那有人会问了,既然这么能活,干嘛还要选个短命的形象呢?我想,这大概也是为了适应环境吧。

我们都知道,鸟类、哺乳类的胚胎在发育初期是靠卵黄供给营养的,而昆虫的幼虫也是靠体内储备的营养物质生长发育的,一旦孵化或吐丝结茧,外界的养料便无法进入体内了,昆虫为了延长羽化或破茧后成虫的寿命,必须在发育期(尤其是蛹期)尽可能多的储备营养物质,这样在有限的外界环境中,才能尽可能的长大;相反,鸟类的雏鸟从卵壳里出来就可以爬行,而且能够自己找食物吃,所以一开始并不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多少营养就能存活下来,随着身体的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逐渐增加,为了及时获得补充,就必须不断地飞回亲代那里觅食,从而失去了长期停留在一处的机会,鸟类的寿命一般而言不会很长。 而蝴蝶不一样,它的幼虫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消耗大量营养物质而不会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不然也无法成为食量最大的昆虫),它在羽化成虫之后,不但不必急于寻找食物,反而有许多时间可以用来寻找配偶、繁殖后代,所以,蝴蝶的寿命短并不是因为它需要储备更多的能量,而是由于它不需要那么急着获取外界的能量。

当然,这里说的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并非全部。

宫润武宫润武优质答主

物种进化中,生物自身有一套遗传系统以保证DNA的稳定传代。但是由于DNA分子是带电极性的高分子化合物,极易吸引宇宙射线发生电离,并造成DNA损伤,从而产生基因突变现象,这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动力。

为了保证进化的速率可控,生物又进化出了基因修复系统,以及时修复DNA损伤。

我们都知道,辐射,温度,氧气都会对DNA造成损伤,所以基因修复系统就要不停的运行,而基因修复只能单链进行,所以就意味着同源基因片段复制暂时中断,这就会大大降低细胞分裂速率的,所以为了保证细胞分裂速率和基因修复的平衡,生物必须在两个方向进行选择。

对于寿命来说,其实是DNA复制的总次数,是细胞分裂的总次数,所以为了保证物种进化速率,基因修复功能不能完全关闭,所以每个个体的寿命不可能无限延长,只能在进化速率控制下相对延长。

所以,我们看到的寿命是各物种在进化速率和生存繁衍之间取得的平衡,蝴蝶仅仅因为花粉食物而异于鸟类昆虫,并不是核心原因。

如果能降低蝴蝶的进化速度,如改变辐射、温度、氧化环境使其和同源物种类似,可以大幅度延长蝴蝶寿命,而如果大幅度延长蝴蝶寿命,必定影响其进化的速率或者对蝴蝶施加的压力强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